长鳍真鲨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23:19
编辑 锁定
长鳍真鲨是真鲨科、真鲨属生物,体呈纺锤型,头宽扁。栖息于大洋上层,偶见于沿海水域。性凶猛,活动力强,不惧人类,在空难及海难现场常可见其出现袭击落水之人们。主要以硬骨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龟、海鸟为食,饥饿时甚至会吃人类船只抛洒的垃圾等。
中文学名
长鳍真鲨
动物界
真鲨目
亚    目
真鲨亚目
真鲨科
真鲨属
分布区域
南海诸岛和台湾等海域,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各海区
生    境
暖水性鱼类

长鳍真鲨基本信息

编辑
编号:
5156
拉丁目名:
CARCHARHINIFORMES
拉丁亚目:
Carcharhinidae
拉丁科名:
Carcharhinidae
拉丁属名:
Carcharhinus
拉丁种名:
longimanus
定名人:
Poey
年代:
1861
中文名:
长鳍真鲨[1] 
ogenus:
Squalus
原始文献:
Memorias, Cuba. 2:338, pl. 19, Fig. 9, 10.
模式产地:
Cuba
生境:
暖水性鱼类
国内分布:
南海诸岛和台湾等海域
资料来源:
南海诸岛鱼类志:14. 台湾鱼类志:64.
第16届 华盛顿公约 CITES 缔约国大会上,各缔约国刚通过投票,采纳了长鳍真鲨提升入附录II(CITES II)的提案,它们将得到国际公约的庇护,我国是CITES的签署国。请遵守公约,保护该物种,请勿捕杀。[2] 

长鳍真鲨渔业价值

编辑
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长鳍真鲨物种保护

编辑
在远洋捕捞活动中,长鳍真鲨经常会被意外混获,这使它们承受着巨大的捕捞威胁。长鳍真鲨的鳍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极高价值,经常出售给远东地区以制做鱼翅汤。虽然总体而言,长鳍真鲨被列为“易危”物种,但是在大西洋西北部和中西部地区,长鳍真鲨经常会和金枪鱼旗鱼一起被捕捞上来而导致数量大幅度下降。在这些地区,长鳍真鲨已经被评定为“极危”物种。
  由于鱼翅贸易带来的长鳍真鲨数量大幅度下降及其高度洄游性使得长鳍真鲨在濒危野生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养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的附录中榜上有名。

长鳍真鲨形态特征

编辑
体呈纺锤型,躯干粗壮。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端宽圆。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呈短叁角形,不延长;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宽大,深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宽扁叁角形,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直立或略外斜,无小齿尖;下颌齿较窄而直立,侧边内凹,仅齿尖边缘略具锯齿。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明显存在隆嵴,第一背鳍宽大,起点与胸鳍基底后方相对,后缘凹入,上角广圆,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或稍前,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广圆,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着叁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叁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带青铜色泽的暗灰色或灰褐色,腹侧灰白;鳍上常具暗色暗色斑点或斑纹;胸鳍末端、第一背鳍上端、腹鳍后缘及尾鳍尖端具白斑;第二背鳍上端、腹鳍外角、臀鳍后端及尾鳍上下叶连合处具黑斑。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自然 生物物种 生物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