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明确了规范汉字的标准。[1]
规范汉字释义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对允许繁体字、异体字保留或使用的情形作出了规定: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规范汉字标准
编辑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整理简化的字与传承字
二、异体字中的选用字
1956年恢复“阪”、“挫”2字为规范字;
1986年《简化字总表》收进的“诉”、“晔”等11个类推简化字为规范字;
1988年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骼”、“薰”、“黏”、“愣”等15个字为规范字,也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据此,“骨骼”不再写成“骨胳”,“黏膜”不应再写成“粘膜”。
三、字形
以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四、地名
1955~1964年,国务院分九次公布更改的县级以上地名生僻字37个,如:陕西省的“醴泉县”改为“礼泉县”。
五、更改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
以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出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为准(淘汰的计量单位旧式译名用字,如:“尺”、“哩”等)。
规范汉字选用字
编辑规范汉字正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文件中“正体字”是“异体字”的反义词,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如:「浚」是正体字,而「濬」是异体字。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
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所收的正体字为规范汉字,相对的异体字为不规范汉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都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提出的异体字作了修订。
规范汉字简化字
在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所收的简化字为规范字,对照的繁体字为不规范字,一般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场合中停止使用。
规范汉字新字形
在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所收的新字形为规范字形,相对的旧字形为不规范字形,一律不再使用。
- 参考资料
-
- 1.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15-09-27]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2015-09-27]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15-09-27]
词条标签: